俗话说多子多福,为啥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却成难题

俗话说多子多福,为啥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却成难题

说书人 2025-02-03 财经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温开坤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生

笔者所在的农村曾以资源型经济为主,资源枯竭之后任何新经济发展方向都稍显弱势,无支柱型产业是小城困境,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大。第一天回村后下午在小巷骑车闲逛,见到路边乱吠的狗数量甚至要比遇到的人数多。老年人们在村里老戏台下闲坐,偶然经过的车辆与行人将成为他们维持今天生命力的见闻。老人们沉默着排座在一起,成了村庄的门面担当,成了村庄的时代记忆,这何尝不是一个值得深描的工笔画卷。

过年期间和很多人聊天,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在大多数家庭中都是十分沉重的话题。其中老人心脑血管疾病是个普遍现象,患病后卧床不起,子女拿出积蓄治病和疗愈,赡养责任无法平衡分配,久病床前无力也无心继续尽孝,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在和赡养上述情况老人的村民们聊天中,深感履行赡养义务举步维艰和赡养者的精疲力竭。

" 她现在是一刻也离不了人,三分钟见不到人就闹得翻天覆地,必须看着她,连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晚上她觉少,半夜闹得觉也睡不上,伺候她纯粹是以命换命 "," 还得是女儿照顾,儿子媳妇哪能照顾的这么细,给吃了喝了饿不死就不错了 "," 我最多咬住牙伺候到过了正月,家里两个孙子还小,都得我看,你们五个儿子一人一天轮吧,我离这么远实在是没办法回来,只能多给点钱 "。

为什么不送养老院?" 养老院都是统一管理,早上六点叫醒老人,七点到八点吃饭,收拾完你吃喝拉撒的东西就不管了,自己坐着躺着等下一顿饭,之前在家想吃啥想喝啥都依她,现在这么突然送进养老院,我舍不得,她也不适应,去了不吃不喝不睡,不接回来不行 "。" 这种特殊情况的老人,比那些能自理的费用高得多,一个月起码三四千,太难伺候的得五千多,这钱谁愿意出?儿子女儿怎么分?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

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条件十分有限,只有三家养老机构,养老院体系化、模式化的管理无法满足老人特殊情况的需求,各种新型养老模式在这个 " 顽固 " 的小村庄无立足之地。最终的结果在这个村庄只能是家庭养老为主。

为什么农村老人难养?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的困境是什么?笔者就从这个问题中的两个主体来讨论,看看被赡养者与赡养者都有哪些难处。

一、留在历史中的老年人

目前仍然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大多是他们所处时代机器运转中的螺丝钉。曾经的农民和工人在为时代巨轮破浪前行的征途中贡献半生后,淹没在了身后汹涌的浪潮中,滞留在社会发展初级形态的农村里。这些老人现在没劳动能力,没退休金,为支持众多子女成家立业付出一生,没太多积蓄。从事长期体力劳动后身体素质差,认知水平和思考能力有限,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伦理道德与乡土观念根深蒂固。这些 " 顽固执拗的穷老头穷老太 " 如果再加上 " 卧病在床无法自理 " 这项高级 buff,对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可能是 "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老人的生理机能在不断退化是不争的事实,所需的关照是只增不减。一个暂且精神矍铄的老人背后也必然隐藏了家人无尽的担忧。

二、于时代浪潮中挣扎的子女

1、经济条件不足以为爱发电

大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下一代能在更好的环境上学,都努力在县城买或租了房,农村变成了一年回来一次的 " 老家 "。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五十岁左右,临近退休的群体。他们是赡养老人的 " 主力军 "。他们的儿女已经上大学或者工作成家,虽不需要再像之前义务教育阶段一样需要 " 寸步不离 " 的特别关注,但儿女刚刚步入社会,还没完全独立,并且经济能力有限,回馈家庭能力较弱。结婚买车买房是儿女们的刚需和父母眼中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为人父母的总是竭尽全力能帮则帮,趁自己还有能力,尽量缓解子女压力。这部分人上有七八十岁的父母,下有刚刚成家立业的孩子,甚至还会有蹒跚学步的孙子孙女,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下,任何一个意料之外的灾祸都能压垮只有 " 骨架 " 少有 " 血肉 " 的 " 刚性 " 家庭。

经济条件的限制、上有的 " 老 " 与下有的 " 小 " 之间伦理道德的拉扯,都使得赡养人在老人身上无力投入更多沉没成本。昂贵的治疗费用,不能断的药物保障,费时费力费心的日常护理,这场纯粹是 " 为爱发电 " 的行动能坚持多久,尽心尽力的侍奉在时间和耐心的流逝下是否会变得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把自己带入这场马拉松一样的行动,试问自己 " 我能坚持多久 "?

2、社会伦理与现实情况的拉扯

" 养儿防老 ",社会认为男孩更应该承担养老义务,"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出嫁后就是外人了。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老一辈重男轻女的偏好明显。在情感和物质投入上,男性从小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关照要多于女性。但实际上在性别的社会定轨之下,社会使得女性角色承担更多的 " 照顾 " 责任和义务,现实中更多都是女儿和儿媳在承担照料责任。在家庭伦理中,儿子结婚之后儿媳和老人的关系没有女儿与老人的关系亲近,为部分人 " 不照顾 " 提供了理由。

多子女家庭的儿女数量平均在 6 个,长兄如父,在协商谁照料父母问题上,长子有相对较大的话语权,因此很多情况下以身作则,承担更多责任。然而因为年龄差距,第一胎相比会早早进入社会,在家庭中生活时间不长,在青年时期承担家庭以及兄弟姐妹的照料义务较多,无论是出于情感还是时间,享受家庭内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数量都少于其他子女。在社会伦理要求下,长子付出与收获难成正比,日久天长,长期积累的 " 委屈 " 与 " 责任 " 不断博拉扯,难以维持平衡。而一个家庭中年龄较小的女儿受到家庭和兄长的照顾更多,与父母的情感链接更深,在养老问题上可能自愿承担更多,照顾更细致。

3、协调 " 情理法 " 的困难

多子女家庭的相处模式不仅仅是家庭伦理问题,更是家庭政治问题。在与村民聊天中听到了很多儿媳的抱怨 " 她年轻的时候就没对住我,没给过我一点好脸色,她跟谁亲让谁养去,让我接过来伺候吃喝拉撒想都别想 "。" 一分钱没给我花过,每年过年也都是给她女儿钱,不知道别的媳妇咋样反正我是没拿过她的东西 "。

老人从那个一无所有、挣工分、下煤矿的历史中走来,时代为他们烙上了 " 锱铢必较 "、" 精打细算 " 的烙印。加之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使得男孩偏好无法短期内消除,老人们的品行与特质必定会和下一代的思想观念冲突。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老年人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根本无法做到对小辈们一视同仁,庞大的家庭里一碗水是怎么都端不平的。

作为儿女,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伦理道德,我们都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承担义务的 " 度 " 则有很大的周旋空间,情理法之争时时刻刻都在上演。于 " 法 " 而言,养老责任义不容辞,与 " 理 " 而言,道德伦理责任也不容推卸。而与 " 情 " 而言,生活中很多陈年累月的矛盾无法 " 一笑泯恩仇 "。对于没有尽到抚养责任的父母是否应该赡养,以及如何赡养?与儿媳矛盾重重的家庭,赡养又该如何进行?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的子女家庭又该如何分担高昂的赡养费用?目前物质赡养都有重重困境,精神赡养对多子女农村家庭来说,更是虚无缥缈、难以触及的理想主义。

无论是小家庭还是大社会,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无法达到平衡。子女协商难以达成一致,情理法时时刻刻都在博弈,亲戚邻居村民大多都抱有不得罪、嫌麻烦和看热闹的心态,福利制度与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助有限,多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仍然是个难以纾解的困境。尽管随着时间流逝,这个特殊的时代问题终会被解决,但具体的人与具体的事处于漩涡中心,我们都无法置身事外。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俗话说多子多福,为啥农村多子女家庭养老却成难题》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